近日,第三届“小荷之声”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体验营活动筑梦强核营(北京营地)率先开启核科普课程,60余名中小学生怀揣对核科学的浓厚兴趣走进课堂,共赴探索之旅。

作为以中小学生为对象、系统性开展核科学普及的公益教育活动,“小荷之声”核科普教育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。两年来,策划团队创新科普教育方法、加强校企联动,提供了核科学教育实践的生动尝试。

以老带新:让核科学探索更具亲和力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开课前一周,学员每天都能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——由往届学员录制的《“小荷说核”科普小讲堂》中英双语系列视频。视频中,往届学员生动形象讲述核科普知识,让新学员在正式开课前便建立起对核能的基础认知。

“小荷之声”自创办之初,便秉持“长线培养”的思路,在项目实践中,往届学员以多重身份深度参与。后续,“小荷之声”还将计划邀请往届学员作为小讲师,不仅提升往届学员自主学习能力,更通过同龄人间知识传递,让核科学探索更具亲和力。“以老带新、届际接力”的育人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核知识的中继站,在届际传递中完成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“升级”。

科教融汇:让科普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

在“小荷之声”小学班的教室里,还有两位观察员,他们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教师许江南和杜腾剑。

许江南表示“讲师介绍的‘人造太阳’核聚变,恰好与我在学校开设的兴趣课程中的‘未来能源及资源’主题板块可以紧密结合”。杜腾剑表示,课堂上的阴极射线激发电子趣味实验启发了她新的教学构想,未来可以将物理中的“能量转化”升级为项目式学习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,除了关注核知识本身,两位老师也非常注重“小荷之声”核科普活动的实践:从“理论认知”到“实验验证”再到“创意输出”的闭环设计,“沉浸式课程体系”和“场景化演示学习”相融合的创新形式,为后续将“小荷之声”的传播方式转化为学校可复制的活动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从首届活动的青涩探索,到第三届活动的创新突破、品质升级,“小荷之声”通过构建持续成长机制、打破课堂权威壁垒,将核科学知识转化为滋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的源头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