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VOL 3478

7月1日,27岁的自闭症青年小宇离开郑州的家,奔赴深圳,成为一名AI算法工程师。

小宇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出色的编程能力,但他的职场之路,却非常坎坷。

他之前在一家公司开发了自动化程序,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,“顺道”被自己开发的程序“优化”掉,失去了工作。

和小宇类似,在上海、东莞、长沙、武汉,另外四位自闭症青年,最近也都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。他们是大米和小米在今年首批入职的自闭症人士。

自1982年中国诊断首例自闭症以来,第一代患者已迈入中年。“我们老了,孩子该怎么办?”这块压在无数父母心头的大石,最沉重的部分,便是就业。

对小宇和他的家庭而言,这份Offer,来之不易。

文 | 小野

图 | 大米和小米

编辑 | Jarvis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被自己写的代码优化

27岁的小宇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,是一位在充满包容和支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闭症人士。

小宇3岁被确诊为自闭症。

从小学时起,妈妈就开始陪读,应对他坐不住、不懂社交规则等问题。

小学和初中的环境也比较包容,学校还找过妈妈过去“给全校分享如何对待自闭症孩子”,小宇也顺利考上高中。

高中起,没有了小学初中时的包容环境,小宇只好回家自学。妈妈按学校的课表让小宇在家自学,念完了高中三年的课程。

高中毕业时,小宇提出想出国留学,并顺利被悉尼大学录取,先后获得悉尼大学理学学士和麦考瑞大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。

小宇妈妈说,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,一直有专门的老师对接小宇,帮助他适应学校,完成学业。

一路在充满支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宇,毕业后去哪工作成了大难题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拥有出色编程能力的他,回国后曾在一家公司找到程序员的工作。他开发的自动化程序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,结果导致岗位被缩减,最终“自己把自己优化掉了。”

他尝试过独立接单,结果仅获20元报酬,最终发现遭遇了专骗新人的“学徒骗局”。

他入职过一家新能源公司,却最终因沟通支持不足而被婉拒。

就这样,小宇在家里待业了两年。直到今年4月,他看到了大米和小米的招聘信息。他的妈妈是这家机构公号最早的粉丝之一。“每一篇文章我都看过”,她说。怀着信任,小宇投出了简历。

经过三轮面试,他成功加入了IT团队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谈及为何录用小宇,大米和小米IT技术高级总监崔迁表示,小宇学习能力不错,具备相关实践经验。当前公司正大力发展AI业务,需要更多具备钻研精神的伙伴加入。“小宇愿意主动研读前沿论文,有这种精神,团队也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去尝试。”

在办理入职手续的当天,小宇妈妈告诉记者:“有了新工作,既感恩又忐忑。入职前一晚小宇还失眠了,跟我说担心做不好。”

她安慰儿子:“我们往前迈三步,哪怕是退两步,那也是进步。”

小宇之所以能获得这个机会,源于大米和小米在“支持性就业”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支持性就业应该是什么样子?

“自闭症群体就业,需要有一个支持的环境,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,否则强项也会变成弱项。”小宇妈妈坦言。

那么,一个“支持性环境”,究竟是什么模样?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作为一名已入职两年的自闭症青年,小黑的同事莎莎,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。她和另一位同事冠南,经常与小黑有工作上的交集。

“有时候我们忙着处理手头的工作,会对小黑的回应不那么热情,”莎莎说,“他就会很纠结,觉得我们是不是对他有什么不满。”

后来她发现,这并非小黑“想太多”,而是他难以解读复杂的社交情境。解决的办法,其实很简单。

“现在,如果我正在忙,就会直接跟他说‘小黑,你先做你的工作,我等会忙完五分钟就来找你’。这样就能化解误解。”莎莎总结道,与自闭症同事相处,需要多一份直接的沟通、理解和包容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这正是“支持性就业”的核心:它并非要求自闭症员工变得和普通人一模一样,而是调整环境和沟通方式,去适配他们的特质。

小宇妈妈对大米和小米的支持性就业环境有更直观的感受:“公司安排了老师专门带他,有懂得如何支持、理解和包容他的同事,有接纳多名自闭症人士长期稳定就业的经验。”

大米和小米创始人姜英爽表示,“我们发现,根据他们与众不同的特性,去调整与他相处的模式和对他的要求,在这样的环境下,他的障碍是可以消失的,或者是会被认为是理想稳态,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结果。”

她将这种支持比作一根“拐杖”。“这相当于给他们一根‘拐杖’,给他支撑,让他能走路。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走路,而不在于他是否拄着‘拐杖’。”

她说:“这样,他们就可以实现跟其他人一样的就业,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。”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一项平等的权利

自2023年首次开放10个面向自闭症青年的岗位后,今年,大米和小米再次启动了专项招聘。

“这次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份简历,”负责此次招聘的杨柳介绍,“我们给每一位求职者都打了电话,推荐了20多人进入面试。”目前,第一批入职的5位青年,已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城市的行政、财务、教务、IT等岗位上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儿童发育行为专家、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医师邹小兵认为,大米和小米的招聘,意义重大。

“过去我们总觉得自闭症的预后都不好,这是片面的认知,”他说,“尽管现在还有一些自闭症孩子成年以后,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,随着早期科学干预的开展,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孩子,成年以后拥有独立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能力。”

他指出,由于社交沟通障碍,招聘单位往往会担心自闭症人士的工作能力。“但像IT工程师、图书管理员等不需要特别多社交的工作,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个优势。”

邹小兵认为,不仅是大米和小米,其他企业也可以尝试招收自闭症员工,这对他们个人、家庭乃至整个社会,都很有意义。
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

“20多岁不推出家门,30多岁就再也走不出家门。”这是许多自闭症家庭面临的残酷现实。

姜英爽表示,就业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权利,自闭症人士也一样。

她认为,除了企业的努力,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投入,如培养专业的就业辅导员等,来保障他们享有更平等的就业权利。

自2019年招聘首名自闭症人士成为正式员工以来,已经有10多位自闭症人士成为公司的员工,已经在自闭症的“支持性就业”方面,探索出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。

而对小宇来说,深圳的这段新旅程,才刚刚开始。

小宇妈妈希望他能平稳工作,与同事和睦相处。“这份工作是一个新的里程碑,对小宇社会性发展更好。”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s@dmhxm.com。

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